作者:本站 点击数量:32 发布日期:2025-07-15
近日,随着国家第十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,我院使用的氯化钾注射液规格由原来的10ml:1.0g/支调整为10ml:1.5g/支。作为A 级高警示药品,其规格、浓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,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严重用药错误。
本文结合《医疗机构高警示药品管理指南》,从规格差异、剂量换算、溶媒选择到输注监测,系统梳理临床配制关键风险点,助力医护安全用药。
新旧规格对比
浓度与剂量换算的调整
针对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,医学减重是新规格风险点:15%氯化钾每支含钾20.1mmol,需严格计算溶媒中最大加入量;计算公式:最大允许体积(ml)=溶媒总量(ml)×0.3% ÷ 氯化钾浓度(15%)
示例:500ml溶媒:500ml×0.3%÷15%=10ml(即新规格10ml:1.5g最多加10ml);250ml溶媒:250ml×0.3%÷15%=5ml(即新规格10ml:1.5g最多加5ml)。
溶媒选择与输注速度
新规格药品说明书仍推荐使用5%葡萄糖稀释(500ml),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应用0.9%氯化钠注射液(除非存在禁忌症)稀释后给药,减少葡萄糖诱发胰岛素分泌导致血钾继续降低的风险。血钾恢复期可用5%葡萄糖,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;禁止使用灭菌注射用水直接稀释,低渗溶液可导致溶血风险;避免与含钙、磷酸盐药物配伍(如葡萄糖酸钙、地塞米松磷酸钠),易形成结晶沉淀;禁止加入脂肪乳剂会破坏乳剂稳定性,增加栓塞风险。
常规外周静脉补钾速度上限为0.75g/h(10mmol/h);而新规格药品因浓度更高,需更严格把控速度。例如,1.5g稀释于500ml液体中,以0.75g/h速度输注时,滴速需调整为250ml/h(常规药物为500ml/h)。若需快速补钾(如血钾<2.5mmol/L伴心律失常),建议通过微量泵精准控制,避免因浓度提升导致瞬时血钾波动。
特殊人群用药
儿童:小儿每日需按体重0.22g/kg(3mmol/kg)或按体表面积(3g/㎡)计算剂量,避免因换算错误导致过量。
老年人:因肾脏清除K+功能下降,应用钾盐时易发生高钾血症,需严格监测尿量(>30ml/h)及血钾水平。
禁忌症与注意事项
高钾血症、重度肾功能不全伴少尿或无尿患者禁用;不得静脉推注,未经稀释不得进行静脉滴注;用药期间定期监测体液平衡、电解质浓度和酸碱平衡、肾功能指标等的变化;与洋地黄类药物、保钾利尿剂(如螺内酯)等药物联用时要注意相互间引起的不良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