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明已经6岁了,还是隔三差五地尿床。妈妈经常批评小明说:“这么大了还尿床,太不听话了,如果你今天晚上还尿床,我就不要你了!”被吓坏的小明,整晚都战战兢兢的,一直不敢睡着,生怕自己再次尿床,直到眼皮越来越重,小明才沉沉地睡去……可是,小明还是尿床了!
尴尬的尿床,家长如何应对?
尿床是个很尴尬的问题,但其实在孩子们身上很常见。自家孩子尿了床,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,“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嘛!”确实每年有15%的遗尿症患儿可以自然痊愈,但如果不进行治疗,仍有约2%~3%的患儿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,并且小时候尿床越严重,越有可能持续到成年。
儿童3岁时就可以自己控制排尿了。如果3~4岁还偶尔尿床,家长不必过于担心。但如果超过5岁,孩子仍在夜间睡眠时频繁发生无意识的尿床行为,这在医学上就认为存在遗尿症了。
尿床虽不会对孩子造成急性伤害,但长期尿床可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,让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焦躁、多动孤僻等心理行为异常。
一项对8~16岁尿床儿童的调查显示,尿床对儿童来说是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的第三大严重事件,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,常常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疾病负担和心理压力。
因此,儿童遗尿症一经确诊需尽早进行治疗,家长切勿采取“观望”的态度。
孩子尿床,也许和家长有关?
为什么孩子会尿床,医学专家通过对儿童遗尿症的临床观察后发现,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:
1、夜间产尿过多
人体会分泌一种特殊的激素叫抗利尿激素,顾名思义,这种激素的作用主要是抑制尿液的产生,正常情况下,抗利尿激素在夜间分泌会增多,使夜间尿量减少一半以上,遗尿症患儿抗利尿激素昼夜分泌节律紊乱,夜间分泌不足,使夜间产尿量过多,容易出现尿床。
2、膀胱功能障碍
正常儿童的膀胱是可以容纳一晚上产生的尿液的,但如果膀胱功能障碍,膀胱功能性容量小,产生尿量超过膀胱的容量,就会出现尿床;如果孩子是敏感性膀胱,也就是说膀胱长期处于收缩状态,一有尿就需要马上尿,不能憋尿,白天也有尿频、尿急的表现,也就难免出现尿床的情况。
3、睡眠过深不易唤醒
尿床患儿常常睡眠很深,入睡后膀胱膨胀的刺激又较弱,不足以将其唤醒,一些影响儿童睡眠的情况,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也可能加重尿床的问题,所以孩子如果尿床同时合并有打鼾等睡眠问题,一定要及时就诊。
4、遗传
尿床与遗传密切相关,没有遗尿家族史的孩子出现尿床的风险是15%,如果父母中一方儿时有过尿床,孩子出现尿床的风险达44%,如果父母双方儿时都有过尿床,孩子出现尿床的风险更是高达77%。所以,当孩子出现尿床时,家长不要责骂和体罚孩子,因为他可能是遗传了你的“尿床基因”。
儿童遗尿症诊疗复杂,家长配合很重要
遗尿症的诊断
儿童遗尿症诊疗较复杂,涉及到各个系统、多重内分泌的机制参与其中,需要到专科就诊,医生会询问家长孩子开始尿床的时间、尿床频率、是否有一段不尿床的时期、晚上容不容易唤醒、睡眠情况、白天排尿情况、排便情况、饮食习惯、学习情况、是否有心理行为异常表现、既往治疗情况、家族史等,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并完善一些相关检查(如尿常规、泌尿系统彩超、心理行为评估量表等检查)。家长可以记录孩子的排尿日记,来帮助医生判断潜在的病因,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。
遗尿症的治疗
遗尿症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、药物治疗、遗尿报警器、行为治疗、中医药治疗等,医生在评估后会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。基础治疗贯穿遗尿症的整个治疗过程,包括正确的认知、饮食作息调节等,要重视基础治疗。
家长要认识到夜间尿床不是孩子的错,不要责罚孩子,要鼓励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,帮助孩子树立治疗的信心,减轻心理负担,积极参与治疗。
饮食作息调节主要是要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,白天正常喝水、规律排尿;不要吃含茶或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;晚饭要清淡,少盐少油,饭后不要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;睡前2~3个小时不要喝水或进食。
遗尿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,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,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专科检查,治疗过程需要医师、家长及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。
儿保专家给家长们的提醒:
一定要正视和重视有遗尿症的孩子。若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尿床现象,应该尽早咨询医生,及时采取医疗干预以减少尿床对孩子的影响,给孩子营造一个好梦童年。